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创作园地
纽芬兰鳕鱼杂记(2016-12-30)

   

  纽芬兰岛在加拿大领土最东端,面积十万多平方公里,约有两个半台湾岛大,与其西北部贝尔岛海峡对面的拉布拉多一起,构成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全省人口五十多万,92%以上居住在纽芬兰岛。 

  我对纽芬兰早有所闻,作为世界四大著名鱼场之一,是中学地理课本中的内容。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能踏上这片土地,实际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823日,在纽芬兰旅游旺季接近尾声之时,我们从多伦多飞往省会城市圣约翰斯,开始了八天横跨纽芬兰岛自驾游之行。其中五天分别住在不同地方的家庭旅馆,以便更多地与当地人交流。 

  纽芬兰岛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源于鳕鱼之故。过去和现在,这里都是世界上鳕鱼最多的水域。1497年,意大利水手卡伯特(John Cabot)在给英王的报告中写道:这片海域里的鱼很多,不仅可以用网,把篮子放下去就能捞到鱼1600年,一位英国船长这样形容鳕鱼之多:我们要费力才能从它们中间把船划过去。鳕鱼资源以及纽芬兰作为欧洲人进入美洲的前站位置,引起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相互争夺,最终这里成为英国人的殖民地。目前纽芬兰岛上约99%居民讲英语,是加拿大讲英语最普及的地区,尽管法国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也留下了他们各自的痕迹。 

  家庭旅馆的女主人告诉我们,她爷爷的爷爷来自爱尔兰。她爷爷说,如果没有鳕鱼,他们家绝不会在这里。当年很多爱尔兰人为了鳕鱼来这里谋生,尤其19世纪中期爱尔兰马铃薯灾荒后,移民过来的人更多了。因当地土地不适合农业,惟鳕鱼资源丰富,很多农民就成为渔民。在这些爱尔兰移民看来,鳕鱼就像海洋里生长的马铃薯。她特别强调,螃蟹、龙虾的商品化捕捞要比鳕鱼晚几百年。纽芬兰的鱼主要是鳕鱼,当地人谈到鱼(fish)一般泛指鳕鱼,因为他们对其他鱼和虾蟹会直呼其名。鳕鱼不仅肉质雪白细嫩,营养丰富,其鱼肝油在更现代的多种维生素片出现前,曾是当地人补充维生素A的重要来源。鳕鱼对当地人来说,几乎是生活的全部来源。当地的一句谚语是:鳕鱼就是钱。卖掉鳕鱼才有钱买其他生活用品,否则只能以鳕鱼为食。我们此次由东向西,驱车2000多公里,几乎没有见到农场和农作物,只见到一个很小的牧场上有着不多的羊群。可以想见,这里工业化时代之前的漫长生活是多么地单调。 

  最初人们是用鱼杆钓鳕鱼,把钓到的鳕鱼收拾(去掉鱼头和内脏)好,腌制晾干后运回欧洲出售。后来人们用网捕,二战后尤其五六十年代大型远洋拖网渔船出现后,纽芬兰的鱼产量直线上升,在六十年代后期达到最高峰。之后,鳕鱼群急剧减少,产量逐年下降。曾经捕捞不尽的鳕鱼群终于消失了。有统计显示:1850年纽芬兰岛南部大浅滩的捕捞量只有十万多吨,至1960年代末猛增到80万吨。至90年代初,纽芬兰鳕鱼年产量只有六十年代的1%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在纽芬兰全面禁渔。世代捕鱼为生的渔民失业了,他们领取救济或到岛外谋生。十几年过去了,海洋生态的恢复远比人们估计的要慢。很多研究甚至断言,这个世界级大渔场已成为历史。这是大自然对人类贪婪行为的报复。直到21世纪头十年之后,人们才逐渐发现鳕鱼群在悄然回归。 

  一位在纽芬兰纪念大学当教授的朋友请我们到海边的餐馆吃饭。饭馆旁边就是他经常钓鱼的地方。我站在一块石头上向下一看,哇塞!岸边一米多深的水下,约两平米的地方,有几十条尺把长的鱼在晃动,跟国内的养鱼池差不多。朋友介绍说,所谓钓鱼,实际是钩鱼。将几个鱼钩绑在一起,做成锚钩的样子,放在水底后就往上拉,根本就不用鱼饵。当然,拉上来的鱼被钩在什么部位的都有。由于鱼太多了,也容易得到,他只用鱼煮汤喝,味道很鲜美,不吃鱼肉。可惜那天他没带钓具,没能给我们演示。 

  海边有这么多鱼,水深处的鱼一定更多更大,这激起了我们海钓的兴趣。纽芬兰岛东部和北部的海岸蜿蜒曲折,散落着很多小渔村。车行至纽芬兰岛北部小镇特威灵盖特(Twillingate)附近的一个渔村,我们见到了一个带游客海钓的广告。电话打过去,对方说,因当时下雨还有风,能不能出海要看下午天气再定。午后雨停了,风小了些,可以出海了,我们很高兴。渔船有四五米长,没有棚子,有六七个游客。船长说,我们这只船可能是今天海上唯一的钓鱼船,因这种天气一般船主不出海。船至深海,海风很大,蓝色的海浪上带着白色的浪花,小船左右摇摆很厉害。忽然,船长把发电机停了说,可以下钩了。钓具很简单,没有渔竿、鱼漂,只有一个类似放风筝用的线板,上面绕着较粗的尼龙线,线顶端有一块钢坠和一个钩,加钢坠是为了鱼钩能沉入海底。鱼饵放在一个小桶里,是切好的鱿鱼块。把鱿鱼块挂在鱼钩上,扔进水里,开始放线。等感到线不往下沉就是到海底了。这时,用手拽着线,像放风筝那样,轻轻地一拉一放,让鱼饵在水下动起来。很快就感到手里的鱼线有反应了,使劲一拉,鱼就上钩了!然后是不停地收线,直到把鱼拽出水面。一个兰色塑料箱很快就有了半箱鱼,几乎全是清一色的三斤左右的鳕鱼,只有两三条杂鱼。有一条鳕鱼没有咬钩,也被钩着鳃拉上来了。开始,大家还为钓到鱼而欢呼、拍照,但几分钟钓一条的速度,很快让大家的兴奋不再。这鱼钓得也太容易了!怎么有这么多鱼?原来船上装着一个小方盒子,比汽车上的GPS显示屏稍大一些,是探测鱼群的声纳。船长就是根据上面显示的水深和鱼群活动状况确定下钩地点。想起朋友提到的在岸边钩鱼的情景,可以想象在这二十多米深的水下徘徊的密集的鱼群!在科技方法指导下钓鱼,效率提高了,但同时也减少了很多在自然垂钓中才有的乐趣。但是,显然,鳕鱼回来了!纽芬兰鱼场已经重现生机。回到岸上后,船长把鳕鱼收拾好,分给大家。我们把鱼拿到附近的饭馆,厨师用带有胡椒面和盐的面糊包着鱼肉,放在油锅里,一会儿,一盘外表淡黄,里面鱼肉雪白的海鲜就摆在我们面前。那口感、那味道真是好极了! 

  大约是因为鳕鱼对纽芬兰岛的发展的巨大贡献,纽芬兰邮票上多次出现鳕鱼的形象(在1949年加入加拿大联邦以前,纽芬兰是与加拿大地位相当的政体,可以独自发行邮票)。现代纽芬兰岛的经济已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即使在渔业中,鳕鱼也早已不再独占熬头,但纽芬兰人对鳕鱼仍有很深的感情。至今岛上还保留着以亲吻鳕鱼作为欢迎岛外人的传统仪式。岛民们认为,只有亲吻了鳕鱼,才能成为纽芬兰人。我们在小镇上见到一所房子外挂着很多鳕鱼干,但又不像是为了晾晒鳕鱼,因其中夹杂着不少彩色气球。一问才知,这家主人为庆祝他父亲七十岁生日,特意将七十条干鳕鱼挂在房前。我问:你父亲是渔民?他说,不是,是医生。显见,鳕鱼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沉淀在当代人的生活中。 

  鳕鱼的故事及纽芬兰渔场的沉浮,再一次显示:大自然既是慷慨、仁慈的,也是有底线的;对此,人类应铭记、应珍惜啊!(作者:刘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居加拿大多伦多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