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老龄风采
做自己热爱的事业 研究国家人民最着急的事——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冯昭奎(2015-4-10)

做自己热爱的事业   研究国家人民最着急的事

          ——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冯昭奎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春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冯昭奎是一位不一样的日本问题研究者。他投身日本问题研究30余年,产出了诸多富有影响力的成果。笔者不曾想到的是,这位成绩斐然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竟是“半路出家”——从自然科学跨越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到中年方始进入国际问题研究领域。

 

年届不惑,转行社科研究

倡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作

 

1983年,人到中年的冯昭奎进入日本研究所工作。用他本人的话说,这是“多重偶然”的结果。

冯先生风趣地说,他从技术员、工程师改行搞社会科学研究完全是“瞎猫碰死耗子”。由于在大学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期间,业余给《计算机世界》翻译技术资料,喜欢上了技术资料翻译工作,在1983年国家对科技人才流动的政策放宽后,冯先生就想调到刚刚成立的国家专利局,这样就可以一辈子安安静静地搞技术资料翻译工作,却不料专利局的“热烈欢迎”回复太慢,碰巧遇到社科院日本所要人,于是抱着到日本所也能搞资料翻译工作的想法而来到日本所,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是从一个技术人员“大跨度”改行,迈进了“社会科学殿堂”,“其实,当时在头脑中连什么是‘社会科学’的概念都没有。”他说。

理工科出身、长期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冯先生突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一时感到难以适应,无所适从。从哪里下手?冯先生很快选择了与老本行相关的研究——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日本科技,在1984年下半年到1985年初,他在日本所主持了“日本的新技术革命”集体课题。随着这一课题的成功,他慢慢有了自信,觉得自己这才算迈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殿堂。

冯昭奎笑言自己这个自然科学研究人员是“潜伏”到社会科学领域来的。在30多年的国际问题研究生涯中,“如果一定要说我的研究起到了什么作用的话,那就是提倡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国际问题研究要十分重视吸取现代自然科技知识的营养。”

冯昭奎认为,很多重大研究项目或课题都需要开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技的跨学科研究。“如果研究国际关系或大国战略的学者缺乏现代科技知识,那么,这种战略研究往往会流于肤浅。比如,国际关系或大国战略的研究离不开国力的比较,而国力的核心恰恰是科技力。我们很多重大课题研究对于吸取现代自然科技知识的营养似乎还不够重视甚至很不重视。”

三十余年,边学边干

从辩证法视角研究国际问题

   

30多年间,冯昭奎独著、合著了多种书籍。除了《新工业文明》、《电子风云录》、《经济技术纵横谈》、《日本高技术发展问题》等与他专业出身相关的内容外,还有《日本:战略的贫困》、《日本经济的活力》、《高技术与日本的国家战略》等与他专业出身拉开了一定距离的研究成果。为了研究日本经济,他花了很多精力自学,并在研究实践中边学边干,主要是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在此基础上,于改行14年后,应高等教育出版社之约,编著了《日本经济》一书,由于这本书不是直接写日本经济,而是按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经济学基础知识入手写日本经济,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比较实用,受到一些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喜爱,第一版出版后又两次加印,多年后又出第二版,再次加印。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尽管技术专业课很多,但学校仍然开了一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而且老师把课讲得非常棒,使很多学生听得入迷,于是在诸多课程当中,哲学课成了冯先生的“最爱”。在大学二年级时由于患严重关节炎,冯先生不得不休学两年,在养病期间他继续自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读了《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多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实,他只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根本没有想到将来自己会改行,会“弃工从文”,因为那一代青年很少有人会考虑“设计”人生,一切听组织安排,所以休学以后继续回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半导体专业,毕业后又做了十几年技术工作,包括下放劳动。

然而,改行搞社会科学研究后,20多年前在大学里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以及在休学两年期间的自学,深深地影响了他此后的国际问题研究,使他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方法论。

比如,在分析日本福岛核事故时,正是由于在研究中注意运用辩证法,冯昭奎对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教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的《核电没有绝对安全的神话》一文被多家媒体转载。冯先生解释说,当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遭到美国两次原子弹轰炸,使二战后日本民众对与原子弹“本是同根生”的核电技术持有强烈抵触情绪,而当时美国出于全球战略需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并推动日本核电发展,便与日本政府一起大力宣传和平利用核能如何“美好”和“安全”。实际上,核电安全是一个动态过程,真正的核电安全只有通过与不安全因素作持久的、不懈的斗争才能实现。

2010年当冯先生的《气候问题的辩证法》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第4期发表之际,正好有人揭露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成果中有些错误和纰漏,国内也有人认为制造气候变暖骗局是发达国家企图压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冯先生在论文中依据“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认为“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过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即便是‘正确的’认识,也都具有近似性质,不能以我们每一次认识至多是‘近似的正确’而导致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同时,他还以事物的普遍联系性(气候变化与其他地球环境问题的相互联系与影响)、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原理,论述了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从低碳到高碳再到低碳”的新能源革命的必然性。

以“热爱”为师,退而不休

将国家人民关心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退休后的冯昭奎并没有停止对日本问题的关注,并没有停止他所热爱的事业。国际问题研究是一个不断涌现新问题、产生新事物、形成新知识的研究领域,国际问题研究者必须不断跟踪新问题、追求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冯先生说这对他而言似乎成了一种“惯性”、一种习惯,而记者则感到这更多是出于作为学者的那份使命感、责任感。

纷繁复杂的国际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众多问题中选取研究的对象?“国家最着急的事是什么?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这就是国际问题研究者选取研究对象和题目的依据。”冯昭奎说。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核电安全不仅是日本的问题,也引起中国等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关注。一方面,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的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建成很多座核电站,因此,如何保证核电安全成为国家之所急、人民之所愿。原本是理工科出身的冯先生在刻苦学习核电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日本学刊》2014年第4期发表了2.8万字的题为“试论日本核电技术发展”的论文,讨论福岛核事故教训与战后日本核电技术发展的“路径缺陷”之间的关系,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近年来,雾霾问题凸显,环境污染加剧,人们对环境问题日趋重视。能源问题与环境安全密切相关,堪称是一对“孪生兄弟”,这也是促使冯先生把研究精力投向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2013年、2014年,他承担了荣誉学部委员创新工程“日本科技发展与创新——以能源安全为案例”的研究任务,目前已完成30余万字的报告。

2014年6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去年习主席至少在三次重要场合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如今,75岁的冯昭奎又风风火火地开始着手研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30多年前,他的研究起点正是“新技术革命”,他说这仿佛是一个循环,但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回顾自己的研究生涯,冯昭奎说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才会促使社会科学研究者产生激情和毅力,扎扎实实地去刻苦学习,去努力作为,去奋斗前行。

 

文章出处:中国社科报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